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化学学院
  • 04-06

    2025

    管景奇教授:在三原子钴催化剂高效催化氧电反应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吉林大学管景奇教授课题组利用超快打印方法合成了三原子钴催化剂(Co3-NG)。利用该技术构建的Co3-NG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双功能ORR/OER活性,将其作为空气阴极组装的ZAB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发现了三角锥形的活性位点有效调节了Co原子的d带中心位置和电子构型,揭示了Co3ON6活性位点的电子结构和几何构型对催化性能的协同调控机制。研究成果以“A Triatomic Cobalt Catalyst for Oxygen Electrocatalysis”为题...
  • 04-06

    2025

    关卜源教授:“结晶度波动”驱动的中空多壳层共价有机框架合成及其在高性能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近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关卜源教授课题组与吉林大学冯威教授、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王丹研究员合作,在中空多壳共价有机框架材料(ns-COF HoMSs)的合成策略方向取得重要进展。基于COF的多壳结构难以构建这一关键科学问题,该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一种“晶度波”诱导的区域差异成熟策略,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可控壳数和壳厚度的空心多壳COF颗粒。该方法通过短时间的Ostwald熟化过程,在两层非晶的共价有机聚合物(COP)之间插入一层...
  • 04-06

    2025

    于吉红教授、闫文付教授:乙烯预处理策略突破Cu@SAPO-RHO分子筛乙烯吸附分离性能瓶颈
    乙烯作为石油化工领域的关键基础原料,其工业生产主要通过石脑油或乙烷的蒸汽裂解或热分解工艺实现,但该过程通常会伴随乙烷副产物的生成。由于乙烯与乙烷分子具有极其相近的动力学直径(4.16Åvs4.44Å)和高度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二者的高效分离始终是工业界的重大技术挑战。目前主流的低温精馏技术虽已实现工业化应用,但存在操作温度低(-160°C)、压力大(7–28 bar)、能耗高、设备投资大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基于吸附分离...
  • 04-06

    2025

    杨兵教授:在高发光效率、高迁移率有机半导体方向取得新进展
    近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杨兵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江浪教授、易院平教授合作,在高发光效率、高迁移率有机半导体方向取得重要进展。基于高发光效率和高迁移率在同一个有机半导体材料中难以兼容这一关键科学问题,该团队采用了基于芘的化学键连二聚化的策略,获得了由多重C–H…π非共价相互作用主导、芘二聚体呈二维方向堆积的晶体。一方面,芘的二聚化促使了高效率的单分子发光;另一方面,二维堆积结构不仅维持了...
  • 04-06

    2025

    马强教授:水凝胶基准固态电解质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应用研究
    近期,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马强教授课题组开发了一种水凝胶基准固态电解质的电化学发光(ECL)传感器用于检测牛奶中的恩诺沙星(ENR)。研究制备P(AM-co-AMPS)-PEDOT:PSS水凝胶(PAMES)作为准固态电解质,PAMES水凝胶具有较好的离子电导率、粘附性、透明度和含水量。水凝胶基准固态电解质的传感系统克服了传统液体电解质的性能限制,提高了传感器的应用性、便携性和环境适应性,实现了对食品中残留抗生素的成功检测。研究成果以“...
  • 04-06

    2025

    邹晓新教授、陈辉副教授:在PEM电解槽阳极铱催化剂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邹晓新教授团队在质子交换膜水电解槽(PEMWE)阳极铱基催化剂研发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降低铱堆积密度是减少阳极催化层铱载量的关键途径,然而通常面临结构稳定性低、电子/物质传输效率受限等问题。团队提出空心氧化铱纳米球(dh-IrOx)制备阳极催化层,将阳极铱堆积密度降低至传统IrO2纳米颗粒的20%,并在低铱载量下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耐久性。相关成果以"Highly Efficient and Durable Anode Catalys...
  • 03-24

    2025

    李路教授:受阻Lewis对通过卡宾路径光催化甲醇制乙醇
    卡宾作为一种高活性中间体,其可控合成一直是合成化学领域的核心挑战。传统的卡宾合成方法通常依赖于重氮化合物或烯酮前体,这些方法不仅存在爆炸风险,而且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近年来,甲醇被提出作为一种理想的前体制备亚甲基卡宾(:CH₂),副产物仅为水,有望大大提升合成过程的安全性和绿色性。此外,亚甲基卡宾能够与甲醇进一步反应生成乙醇,这一反应能将来源广泛但具有较高毒性和低能量密度的甲醇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乙醇...
  • 03-24

    2025

    饶衡副教授:在双功能共价有机框架高效光催化方向取得新进展
    近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饶衡副教授课题组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题为“Synergistic Bifunctional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for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CO2Reduction and Water Oxidation”的研究工作。该工作合成了一种具有两种金属配位环境的D-A型COF(Co-Btt-Bpy COF)。COF中的D-A结构增强了配体与金属催化中心的电荷转移,避免光生电子和空穴复合,进而提高光催化活性。更重要的是,Co-Btt...
  • 03-24

    2025

    徐吉静教授:基于自旋极化策略的磁场辅助锂空气电池
    为了快速推进我国城市低空经济的发展,无人飞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对动力电池的性能提出了极高要求,亟需发展兼具高能量密度、快充电速度、长循环寿命的动力电池体系。当前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二次电池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但其能量密度已经接近理论上限,很难实现性能的大幅度突破。可充电锂空气电池拥有3500 Wh kg-1的超高理论能量密度,是现有锂离子电池的5~10倍,其成功研发有望实现二次电池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 03-24

    2025

    王贵宾教授:在高弹性、抗疲劳凝胶电解质的制备 及性能研究方向取得新进展
    近日,吉林大学王贵宾教授团队在高弹性、抗疲劳凝胶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基于水凝胶电解质难以兼具高机械性能、高弹性、柔韧性和抗疲劳性这一关键问题,该团队创新性地报道了一种通过乳液聚合制备的聚丙烯酸丁酯(PBA)乳液微球,并将其作为疏水缔合中心引入聚乙烯醇/聚丙烯酰胺(PVA/PAAm)双网络水凝胶,其中PBA乳液微球表面未反应的双键可以作为交联点进一步与丙烯酰胺进行交联,同时因其疏水性可以有效地...
  • 03-24

    2025

    刘晓明教授:全共轭共价有机骨架材料促进光催化氢析出
    近日,化学学院有机系刘晓明教授、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邓天琪教授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睿教授合作在光解水制氢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工作以“Fully Conjugated Benzobisoxazole-Bridge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for Boosting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为题发表在Angew. Chem. In. Ed.上。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博士毕业生马思为文章第一作者,吉林大学化学学院为第一单位。利用光催化水劈裂技术将太阳能转化...
  • 03-06

    2025

    谢腾峰教授、汪大洋教授:多功能碳量子点构筑宽pH响应光催化系统用于高效H₂O₂生产
    近期,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谢腾峰教授课题组与汪大洋教授课题组合作,针对光催化O2还原合成过氧化氢(H2O2)过程中质子耦合电子转移(PCET)动力学不匹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核壳结构纳米复合光催化剂的设计方案,实现了H2O2的高效光催化生成。该工作以“Leveraging Carbon Quantum DotSpacers as Dual Proton/Electron Boosters to Upgrade TiO2@Polydopamine Photocatalysts for pH-resilient Conversion of O2into H2O2with ...
  • 03-04

    2025

    张红雨教授:通过热致相变在单一有机晶体衬底上制备三元伪异质结
    近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张红雨教授课题组,设计了一种有机化合物DPDAPA,并通过调控生长条件获得了柔性(Cry-O:橙色荧光)和脆性(Cry-Y:黄色荧光)多晶相晶体。两种晶相在室温和低温之间表现出独特的荧光位移和可逆的光谱变化,并在加热下发生单向相变。晶相O和Y之间的光学和力学差异源于它们不同的分子排列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加热到98°C和132°C时,Cry-O经历了连续的相变,从而形成三元“伪异质结”结构,...
  • 03-04

    2025

    窦传冬教授:硼杂纳米分子碳—边缘控制实现窄谱发光
    分子碳,既是理解碳同素异形体结构和性质的理想框架,也是有机光学、电子学和自旋电子学等领域的重要功能体系。精准控制其拓扑结构(如尺寸、形状和边缘态)或精确引入杂原子(如氮、氧、硫等),可以有效调控能级带隙、电子跃迁、激发态辐射或非辐射跃迁等电子结构和过程,提升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与富电子杂原子不同,硼原子具有特征的空p轨道,对分子碳进行硼掺杂,既能够形成富电子骨架和缺电子原子组成的复合共轭体系,也...
  • 02-26

    2025

    宋薇教授:在利用SERS光谱研究半导体界面电荷转移度与催化活性方向取得新进展
    近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宋薇教授课题组通过MOF衍生技术制备了掺杂有不同含量铜离子的氧化锌纳米颗粒(ZnO@CuOx-y),兼具优异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 性能和光催化活性,为SERS在半导体界面电荷转移(CT)过程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合适的平台。该研究首次从分子指纹光谱的角度揭示了半导体光催化活性和界面电荷转移度的关系,相关成果以“Putting Charge Transfer Degree as a Bridge Connecting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
首页上页12345...12下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