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碳,既是纳米碳材料(如石墨烯)的片段结构,也是早于且有别于纳米碳材料的重要领域,其研究对于合成化学发展、功能材料创制、表面纳米科学创新等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向分子碳骨架引入杂原子(氮、硫、氧等)或非苯基元(五元环、七元环等),可以利用杂原子的成键方式或非苯基元的电子效应,在原子层面上调节其能带结构、芳香性、激发态等电子结构和过程,从而实现赋予杂化分子碳/非苯分子碳特别的反应性和光电磁等功能。然而,硼原子较碳原子少一个电子,具有一个特征的空p轨道,使其对水氧敏感,也易被亲核试剂进攻,并且,硼原子的缺电子性限制了芳环环合反应,这些问题导致硼杂分子碳的合成极具挑战性,特别是兼具硼/碳元素组成和非六元环组合的分子碳体系更为稀少,限制了有机硼化学和分子碳领域的融合发展。
鉴于此,窦传冬教授课题组首次采用共轭硼烷控制了肖尔反应,选择性合成出螺环型和含五七元环的硼杂非苯分子碳,发现螺环(spiro-fused)拓扑赋予其反应活性和化学色敏性质,而五七五元环(575-ringed)非苯共轭使分子呈现宽吸收且不发光的光学特性,进而阐明了硼原子和特征非苯结构对两类分子碳物化性质的重要性。
该工作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1)首次采用硼原子精确定位的共轭硼烷控制了肖尔反应,即对硼嵌边缘的硼杂单元实施肖尔反应,诱导芳环去芳构化形成螺环结构,合成出三维螺环硼烷1和2,而对硼嵌中心的硼杂单元实施肖尔反应,实现了氧化脱氢成环和非苯共轭延展,制备出首例575环硼杂纳米石墨烯3,从而获得两类硼杂非苯分子碳;2)发现螺环硼烷表现出新奇的反应活性,分子2具有路易斯酸性,可与路易斯碱反应,更重要的是,其螺环键连的羟基能与质子酸反应,不仅使其发生了可逆的化学变色现象,还可以转变为分子1,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证实,化学变色的本质是质子酸使2脱羟基形成碳正离子,进而共振形成局域醌式共轭结构和三维分子内电荷转移,并诱导吸收光谱红移;3)相较于螺环硼烷2的蓝色荧光(447 nm)和全六元环共轭硼烷的红色荧光(610 nm),575环硼杂纳米石墨烯3展现出超宽光吸收(300‒830 nm)、更窄能隙(1.53 eV)、且不发光的光学性质,通过激发态动力学研究发现,分子3的激发态寿命(0.73 ns)明显短于分子2的4.86 ns和9的2.87 ns,证明非苯共轭延展诱导分子发生激发态快速弛豫和非辐射跃迁行为。
综上所述,课题组采用共轭硼烷控制了肖尔反应,通过芳环去芳构化构造了三维拓扑螺环、以及氧化脱氢环化实现二维非六元环延展,获得两类全新结构的硼杂非苯分子碳,并探索了化学反应性、电子结构和光电性质等,不仅开启了硼杂非苯分子碳的新研究方向,而且为非苯碳纳米材料提供了新思路和新体系(Angew. Chem. Int. Ed. 2024, e202422031, Hot Paper)。此外,课题组合作报道了首例硼杂单分子器件,实验证实硼原子具有独特的p掺杂效应,实现了高器件整理比,因而开拓了含硼分子碳的电功能研究(Angew. Chem. Int. Ed. 2024, e202415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