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化学学院
  • 04-21

    2025

    关卜源教授、方千荣教授:在 COF 螺旋纳米结构的合成策略方向取得新进展
    近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关卜源教授课题组联合方千荣教授团队,在共价有机框架(COF)螺旋纳米结构的合成策略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传统上,COF螺旋纳米结构的构筑主要依赖于手性单体的聚合,或借助手性催化剂、手性模板等手段实现原位手性诱导。在非手性环境中,利用非手性构建单元实现COF螺旋纳米结构的通用合成方法尚未建立。围绕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简便的胶束辅助自组装策略,采用非手性单体与表面...
  • 04-21

    2025

    于吉红教授、王洋教授:在高效、长效捕获空气中悬浮的危险颗粒物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于吉红院士团队在高效、长效捕获空气中悬浮的危险颗粒物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新型、简便且通用的空气净化策略,未来有望推动更为安全、健康的空气过滤器的发展。研究成果以“Functional Liquid Layer Enabled Superior Performance of Air Purification Filter”为题,于4月4日发表在Chem上。由危险悬浮颗粒物引发的空气污染会对生态环境及公众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研究人员致...
  • 04-21

    2025

    方千荣教授:在三维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新结构合成策胳方同取得新进展
    近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方千荣教授课题组在三维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新结构合成策略方向取得新进展。针对3D COF结构多样性受限于传统单节点策略或双节点策略这一关键的科学问题,该团队创新性的提出一种新型三节点策略,通过引入由4连接(4-c)和3连接(3-c)顶点预先组装的,具有D4对称性的构筑单元,成功合成了三种新型三维共价有机框架材料JUC-680, JUC-681和JUC-682,从而突破传统方法的限制,显著丰富了3D COF的结构多样性。...
  • 04-21

    2025

    杨英威教授:柱芳烃基共轭大环聚合物用于光催化产过氧化氢
    近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杨英威教授研究团队提出一种将超分子大环化合物与多孔聚合物材料有机结合的策略,通过席夫碱缩合反应将功能化柱[5]芳烃引入到共轭大环聚合物中,合成具有电子富集空腔和可调光电性能的催化剂材料(TpAP[5]),实现了构效关系的优化(图1)。研究发现TpAP[5]在光催化产氢过氧化物反应中表现出优异性能,产率可达2343 μmol g⁻1h⁻1,远高于未含有柱芳烃结构的对照材料TpDT(1083 μmol g⁻1h⁻1)。深入...
  • 04-21

    2025

    宋大千教授、孙颖教授:在细胞膜蛋白纳米尺度邻近空间分布分析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宋大千教授团队的孙颖教授与西安交通大学赵永席教授团队在复杂细胞纳米环境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中取得重要进展。细胞结构的维持和功能调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许多膜蛋白的组成和空间分布。然而,目前的方法在空间覆盖和数据可扩展性方面存在局限性,阻碍了对复杂细胞纳米环境中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全面分析。针对上述挑战,团队提出邻近激活DNA扫描测序技术(Proximity-Activated DNA Scanning Encoded seq...
  • 04-21

    2025

    邹晓新教授、陈辉副教授:PEM电解水析氧-质子传导双功能铱催化剂
    近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邹晓新教授团队在质子交换膜水电解槽(PEMWE)阳极铱基催化剂研发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提高膜电极中催化剂的本征活性和贵金属利用率是减少阳极催化层铱载量的关键途径,然而传统催化层对离聚物质子传导功能的过分依赖导致了催化剂活性位点掩盖及电子传输受阻等问题,最终形成“高铱-高离聚物-低利用率”的恶性循环。基于此,团队提出构建兼具析氧催化与质子传导双功能的层状铱基氧化物(*-HxIrOy),通过催...
  • 04-21

    2025

    管景奇教授:在双原子Fe催化剂的自旋工程用于高效氧还原取得新进展
    近日,吉林大学管景奇教授课题组利用主客体封装策略构建了两种具有Fe-O2-Fe和Fe-N2-Fe结构的Fe基双原子材料。利用该技术构建的Fe-O2-Fe的ORR活性高于Fe-N2-Fe,半波电位为0.930 V,将其作为空气阴极组装的ZAB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发现了Fe-O2-Fe结构通过类似过氧化物的桥式吸附构型削弱了O-O键,以及桥接氧原子修饰了Fe2配位,降低了自旋态和d带中心,最终提高了反应动力学。研究成果以“Spin Engineering of Dual-At...
  • 04-21

    2025

    张红雨教授:在柔性有机晶体生物组织光传输方面取得新突破
    近日,吉林大学张红雨教授等人成功地展示了有机分子晶体作为二氧化硅或聚合物光波导的创新替代品。这些晶体不仅具备光学透明性、柔性和轻质等显著优势,还能够高效地将光子传递至生物组织中。研究表明,这些有机晶体在生物组织中展现出卓越的光传输能力,既可作为被动光波导,也能作为主动光波导使用。它们在传递不同波长光信号的同时,能够保持优异的机械灵活性,满足组织的柔性需求。此外,这些晶体具有低生物毒性,且在小鼠...
  • 04-06

    2025

    管景奇教授:在三原子钴催化剂高效催化氧电反应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吉林大学管景奇教授课题组利用超快打印方法合成了三原子钴催化剂(Co3-NG)。利用该技术构建的Co3-NG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双功能ORR/OER活性,将其作为空气阴极组装的ZAB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发现了三角锥形的活性位点有效调节了Co原子的d带中心位置和电子构型,揭示了Co3ON6活性位点的电子结构和几何构型对催化性能的协同调控机制。研究成果以“A Triatomic Cobalt Catalyst for Oxygen Electrocatalysis”为题...
  • 04-06

    2025

    关卜源教授:“结晶度波动”驱动的中空多壳层共价有机框架合成及其在高性能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近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关卜源教授课题组与吉林大学冯威教授、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王丹研究员合作,在中空多壳共价有机框架材料(ns-COF HoMSs)的合成策略方向取得重要进展。基于COF的多壳结构难以构建这一关键科学问题,该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一种“晶度波”诱导的区域差异成熟策略,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可控壳数和壳厚度的空心多壳COF颗粒。该方法通过短时间的Ostwald熟化过程,在两层非晶的共价有机聚合物(COP)之间插入一层...
  • 04-06

    2025

    于吉红教授、闫文付教授:乙烯预处理策略突破Cu@SAPO-RHO分子筛乙烯吸附分离性能瓶颈
    乙烯作为石油化工领域的关键基础原料,其工业生产主要通过石脑油或乙烷的蒸汽裂解或热分解工艺实现,但该过程通常会伴随乙烷副产物的生成。由于乙烯与乙烷分子具有极其相近的动力学直径(4.16Åvs4.44Å)和高度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二者的高效分离始终是工业界的重大技术挑战。目前主流的低温精馏技术虽已实现工业化应用,但存在操作温度低(-160°C)、压力大(7–28 bar)、能耗高、设备投资大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基于吸附分离...
  • 04-06

    2025

    杨兵教授:在高发光效率、高迁移率有机半导体方向取得新进展
    近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杨兵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江浪教授、易院平教授合作,在高发光效率、高迁移率有机半导体方向取得重要进展。基于高发光效率和高迁移率在同一个有机半导体材料中难以兼容这一关键科学问题,该团队采用了基于芘的化学键连二聚化的策略,获得了由多重C–H…π非共价相互作用主导、芘二聚体呈二维方向堆积的晶体。一方面,芘的二聚化促使了高效率的单分子发光;另一方面,二维堆积结构不仅维持了...
  • 04-06

    2025

    马强教授:水凝胶基准固态电解质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应用研究
    近期,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马强教授课题组开发了一种水凝胶基准固态电解质的电化学发光(ECL)传感器用于检测牛奶中的恩诺沙星(ENR)。研究制备P(AM-co-AMPS)-PEDOT:PSS水凝胶(PAMES)作为准固态电解质,PAMES水凝胶具有较好的离子电导率、粘附性、透明度和含水量。水凝胶基准固态电解质的传感系统克服了传统液体电解质的性能限制,提高了传感器的应用性、便携性和环境适应性,实现了对食品中残留抗生素的成功检测。研究成果以“...
  • 04-06

    2025

    邹晓新教授、陈辉副教授:在PEM电解槽阳极铱催化剂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邹晓新教授团队在质子交换膜水电解槽(PEMWE)阳极铱基催化剂研发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降低铱堆积密度是减少阳极催化层铱载量的关键途径,然而通常面临结构稳定性低、电子/物质传输效率受限等问题。团队提出空心氧化铱纳米球(dh-IrOx)制备阳极催化层,将阳极铱堆积密度降低至传统IrO2纳米颗粒的20%,并在低铱载量下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耐久性。相关成果以"Highly Efficient and Durable Anode Catalys...
  • 03-24

    2025

    李路教授:受阻Lewis对通过卡宾路径光催化甲醇制乙醇
    卡宾作为一种高活性中间体,其可控合成一直是合成化学领域的核心挑战。传统的卡宾合成方法通常依赖于重氮化合物或烯酮前体,这些方法不仅存在爆炸风险,而且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近年来,甲醇被提出作为一种理想的前体制备亚甲基卡宾(:CH₂),副产物仅为水,有望大大提升合成过程的安全性和绿色性。此外,亚甲基卡宾能够与甲醇进一步反应生成乙醇,这一反应能将来源广泛但具有较高毒性和低能量密度的甲醇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乙醇...
首页上页12345...12下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