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化学学院
  • 08-22

    2025

    管景奇教授:多原子催化剂在电催化应用中的进展方面取得新成就
    近日,吉林大学管景奇教授课题组撰写了一篇关于多原子催化剂(MACs)在电催化应用中的进展的综述。该综述总结了MACs的合成策略、原位结构表征以及反映结构-活性关系的特征,包括组成和构型、电子分布以及多种功能效应。随后,强调了高性能MACs的设计原则,涉及多原子位点、配位环境、界面缺陷、反应介质,以及包括生物启发设计和计算学习预测在内的特殊思路。并提供了在能源存储和转换技术中的应用。最后,以对MACs在初始阶段的...
  • 08-21

    2025

    陈峥教授、吴宗铨教授:螺旋聚异腈蒽醌正极材料助力锂金属电池实现长循环
    螺旋聚合物因其独特的构象特性已在手性分离、医学及圆偏振发光等领域备受关注。近年来,其在二次电池领域的应用潜力逐渐被证实,但相关研究仍待深入挖掘。聚异腈作为一种聚合度可控、分散度低的经典螺旋聚合物,具有主链结构高度稳定且规整、侧链结构易于功能化修饰的突出特点,可成为构建侧链含电化学活性基团聚合物的理想选择。尽管电化学活性聚合物在电池领域已获得广泛应用,但关于聚异腈类电化学活性材料的应用研究尚属空...
  • 08-21

    2025

    金恩泉教授:开发具有优异太阳能转换性能的三维卟啉基共价有机框架
    探索能够利用太阳能实现高效物质和能量转换的光响应材料已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研究深入,共价有机框架(COFs)因其化学结构可调和独特半导体性质成为极具潜力的候选材料。特别是,将卟啉单元整合到有序多孔网络中的卟啉基COFs因其能集成多种太阳能相关功能(如光降解和光热转换)而备受关注。然而,兼具污染物高效氧化处理与显著热能输出的双重功能卟啉基COFs仍鲜有报道,这主要由于缺乏合适的拓扑结构和功能构...
  • 08-21

    2025

    路萍教授:重原子修饰策略实现高效率、低滚降的窄谱带电致发光材料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以其主动发光、柔性、超薄以及低能耗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智能产品的显示中。面向未来超高清显示(UHD)技术的核心需求,OLED行业致力于推动高性能UHD显示技术的发展。基于硼氮杂稠环体系的多重共振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MR-TADF)由于其刚性分子骨架及独特的短程电荷转移特性,兼顾高发光效率和高色纯度优势,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广泛关注。然而,该类材料的单-三重态能级间通常表现出较小的自旋轨道...
  • 08-21

    2025

    李文教授:近红外响应的液态金属导电胶实现远程电子器件焊接与生态循环利用
    近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李文教授课题组,在红外光远程可焊接、化学可回收导电胶的制备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随着微电子器件微型化、高集成化的发展,导电连接技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锡铅焊料因热应力失配、易发生电迁移及含有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已无法满足微型电子连接与封装应用。在此背景下,聚合物导电胶成为电子集成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紫外光(UV)固化型导电胶凭借秒级固化速度和高图案化精度等优势备受关...
  • 08-21

    2025

    李广社教授、李莉萍教授:非晶氧化物的非常规两步重构突破电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权衡
    开发具有高稳定性、高活性与低成本的析氧反应电催化剂是催化科学技术领域的永恒追求。目前,非贵金属催化剂在工况下普遍会发生不可控的动态重构来提高其催化活性,然而,这会破坏催化剂的稳定结构使其长期稳定性表现较差。如何通过可控重构实现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并揭示其催化机制,对于发展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问题,吉林大学李广社教授和李莉萍教授团队通过高氧化态掺杂策略,合成了一种W6+掺...
  • 08-21

    2025

    苏忠民教授、钟荣林副教授:金属中心手性与配体手性的协同立体诱导机制
    C(sp3)−H键的对映选择性官能化反应为合成具有复杂结构的手性分子以及拓展化学空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手性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开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涌现了一系列高效的不对称合成方法。手性配体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控制反应对映选择性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有机化学家们已经合成出大量高效的优势手性配体,并将其应用于C(sp3)−H键的不对称官能化反应。值得一提的是,过渡金属催化实现C(sp3)−H键不对称官能化反应的另...
  • 08-21

    2025

    李文教授、张厚玉教授:1,2-二硫戊环衍生物的室温电化学聚合
    近年来,基于1,2-二硫戊环的聚二硫化物因其动态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可降解、可回收高分子工程材料与医用材料等领域,如自修复弹性体和医用粘合剂。尽管相关材料研究持续深化,但其合成方法面临单体转换率低、聚合条件苛刻、聚合度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其材料性能和应用范围。因此,亟需开发一种在温和条件下操作简便、高效的新型聚合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李文教授联合张厚玉教授成功开发了一种高效的电化学开环聚合新策略,在室...
  • 08-07

    2025

    于吉红教授、陈飞剑教授:基于模板剂的理性设计开发新型稳定超大孔分子筛
    近日,于吉红教授、陈飞剑教授受邀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上撰写题为“Discovery of stable extra-large pore zeolites based on rational design of structure-directing agents”的综述文章,从模板剂(SDAs)理性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基础,介绍了超大孔分子筛合成的研究历史及未来发展方向。分子筛因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有序的孔道结构和优异的水热稳定性,作为催化材料、吸附材料、离子交...
  • 08-07

    2025

    李激扬教授:RHO 沸石内碳点诱导氢键陷阱:优异烟气分离性能及机理研究
    沸石凭借优异的稳定性与合适的孔道尺寸成为极具潜力的烟气分离材料,然而如何通过修饰其孔道内部来增强分离性能,始终是科研领域的一大难题。对此,吉林大学李激扬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创新策略——在小孔RHO沸石中嵌入碳点(CDs)以构建氢键陷阱。这一方法能够有效调控沸石孔道的微环境,进而增强其对CO2与N2的分离能力。具体而言,该策略通过简单的煅烧过程将CDs引入RHO沸石,利用沸石缺陷位点中丰富的羟基与CDs形成氢键。并...
  • 08-07

    2025

    张越涛教授、何江华教授:含烯基、炔基聚合物的可控合成及其后修饰
    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对含有烯基和炔基的聚合物进行后修饰是合成各类功能高分子材料的通用转化平台。这两种官能团可分别通过高效的点击反应(如一价铜催化的叠氮-炔烃环加成反应(CuAAC)、硫醇-烯烃(Thiol-ene)点击反应)进行后修饰,为制备多功能聚合物材料(如生物医用材料、智能响应材料等)提供了无限可能。然而,通过现有的活性聚合体系合成含悬垂炔基和烯基位点的聚合物通常需要严格控制反应条件或进行繁琐的保护-去保护...
  • 07-19

    2025

    邹晓新教授、陈辉副教授:铱基水裂解催化剂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
    近日,吉林大学邹晓新教授课题组撰写的题为“Iridium-based anode catalysts for water electrolysis: from fundamentals to industrial applications”的综述论文发表在《CCS Chemistry》上。该文系统梳理了铱基阳极催化剂在质子交换膜电解水(PEMWE)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聚焦基础研究与工业应用之间的鸿沟,并呼吁加强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协同创新。质子交换膜电解水被视为实现大规模绿氢制备的核心技术,其阳极析氧反应依赖高载...
  • 07-19

    2025

    李昊龙教授、赵成吉教授:在高温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方面取得新进展
    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具有电极反应活性高、耐受杂质气体能力强、水热管理简单等优点,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核心组件是可以在较高温度条件下(100-200℃)稳定工作的高温质子交换膜,直接影响着电池的输出功率和使用寿命。目前,磷酸(PA)掺杂聚合物膜兼具较高的无水电导率和优异的热稳定性,是受关注最多的高温质子交换膜材料,例如商业化的PA掺杂聚苯并咪唑膜。然而,此类材料的质子电导率通常需要依赖较高的PA掺杂量,...
  • 07-19

    2025

    孙俊奇教授:可在极寒环境中保持超高强度与韧性和优异抗冲击性能的可逆交联聚氨酯-脲塑料
    在极端低温环境下具备优异抗冲击性能和柔韧性的塑料,对于保障低温条件下设备的安全运行及人员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极地探测、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然而,开发此类高性能塑料仍面临重大挑战。传统抗冲击塑料通常具有较高的链刚性和结晶度,从而赋予其较高的杨氏模量,使其在小变形下即可承受较大冲击载荷。然而,在低温环境下,聚合物链段的热运动显著受限,链的流动性大幅下降,导致材...
  • 07-19

    2025

    吴光鹭团队:“折叠键合”策略实现结构精准构筑与调控
    π堆叠二聚体作为由两个共轭单元平行排列的基本构筑单元,在分子间相互作用、电荷转移和激子动力学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并在有机光电子、分子电子学和催化等应用中展现出广阔前景。然而,现有的制备方法面临挑战——传统的共价合成策略存在反应产率低、产物纯化复杂等问题;而非共价组装体系则存在结构精度不足和体系稳定性较差等挑战。针对上述问题,吴光鹭教授团队报道了基于一锅法的“折叠键合”策略,即以葫芦[8]脲(...
首页上页12345...16下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