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化学学院
  • 11-12

    2025

    李云峰教授:全合成纳米纤维水凝胶用于患者来源卵巢肿瘤类器官的培养与无酶回收
    近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李云峰教授课题组构建了全合成热可逆纳米纤维水凝胶(TNHs),可实现卵巢癌患者来源类器官(PTOs)的高保真培养与无酶释放。患者来源肿瘤类器官(PTOs)能够高度再现患者肿瘤组织的组织病理特征、基因表达谱及药物反应,因此被认为是临床前癌症研究中极具可靠性的体外模型。目前,PTOs的体外培养主要依赖基底膜提取物(BME或Matrigel),但BME水凝胶存在批次差异大、可能...
  • 11-12

    2025

    吴光鹭团队:揭示葫芦[8]脲三元复合物的非经典组装路径
    在理解超分子多组分体系的构筑时,人们往往将其视作一种“自下而上、由小及大”的逐级组装过程。然而,这种传统认识并不总能反映真实的分子组装机制。近日,吉林大学吴光鹭教授团队在经典葫芦脲体系中揭示出一种非经典的组装路径:体系会先形成更高阶的多组分动力学中间体,再退化为相对低阶的热力学稳定产物。该团队在跟踪葫芦[8]脲介导的2:1三元复合物形成过程时,利用停流光谱技术捕捉到一种吸收峰异常红移的瞬态物种,并发...
  • 11-12

    2025

    秦俊生教授、饶衡副教授:阳离子取代基通过库仑作用增强 金属卟啉电催化亚硝酸根/硝酸根还原为氨
    工业污染和肥料的过度使用导致自然环境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远超正常水平。这不仅破坏生态平衡,还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目前处理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物理去除法、生物脱氮法和化学还原法。物理去除法通过渗透,离子交换等手段移除水中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但并没有将其从环境中完全消除。生物脱氮法通过反硝化细菌等将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转化为氮气,然而此种方法存在转化效率低和反应条件苛刻等问题。在化学...
  • 11-10

    2025

    陈于蓝教授:力化学诱导的高分子圆偏振发光
    智能光学材料领域近年来蓬勃发展,其中,力诱导荧光高分子通过将力敏团共价嵌入高分子主链,能够在应力作用下发生化学转化,实现荧光颜色或强度的变化,从而在分子尺度上探测材料损伤。这类材料因其响应的发光信号具有高灵敏度和高时空分辨率的优势,已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光的另一个关键维度——偏振,尤其是圆偏振发光(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CPL),在高分子力化学研究中长期未被充分探索。CPL作为手性光源,...
  • 11-06

    2025

    邹晓新教授、陈辉副教授:工况下电催化剂的重构化学
    重构是电催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对催化性能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可能通过优化活性位点提升性能,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活性位点失活或催化剂降解。因此,理解与控制重构过程对设计高性能催化剂至关重要。近日,吉林大学邹晓新教授团队在《Chemical Science》发表题为“Reconstruction chemistry of electrocatalysts under working conditions”的综述论文。该文梳理了工况下电催化剂的重构现象、化学机理、表征方法与调控策略,展...
  • 11-06

    2025

    邹晓新教授、陈辉副教授:“结构模块化”策略实现非范德华二维材料的高通量识别
    二维材料因其独特的原子级薄层结构,在能源、电子和催化等领域展现出重要应用前景。当前的自动识别与筛选算法主要聚焦于原子排布较为松散的范德华层状晶体,如石墨和过渡金属硫化物。相比之下,非范德华层状晶体中往往存在共价、离子或金属键主导的层间连接,原子间距更近、层间耦合更强,导致传统的算法难以适用(图1)。这一识别盲区导致非范德华层状材料难以被批量挖掘,严重限制了此类材料在二维材料领域的拓展和利用。图1...
  • 11-06

    2025

    张红雨教授:可见光聚合有机晶体:从脆到韧的力学飞跃
    有机晶体材料在柔性电子、仿生器件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然而其力学性能的固有矛盾长期制约着实际应用——高强度往往伴随着脆性断裂,而优良的柔韧性又通常以牺牲承载能力为代价。这一“强度-韧性权衡”难题成为该领域发展的关键瓶颈。针对这一挑战,吉林大学张红雨教授团队开创性地发展了可见光驱动的单晶到单晶光聚合策略,在分子水平上实现了晶体结构的精准重构,成功打破了有机晶体材料力学性能的固有局限。研究团队精...
  • 10-24

    2025

    曲泽星教授、周中军副教授:机器学习Fock矩阵
    近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理论化学研究所曲泽星教授/周中军副教授课题组和山东大学刘文剑教授合作在《JACS Au》上发表了题为“Machine Learned Fock Matrix”的研究工作。本研究介绍了一种新型机器学习积分自洽场方法—miSCF,该方法旨在高效预测体系电子结构。纵所周知,自洽场迭代(SCF)是电子结构计算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耗时的一步。该过程涉及众多积分,如重叠积分、单电子积分和双电子积分,其中双电子积分的计算量为N4...
  • 10-21

    2025

    王明教授:基于三联吡啶侧边吡啶修饰的新型金属有机超分子结构:设计,自组装和性能
    在众多有机配位基元中,2,2':6',2''-三联吡啶作为三齿螯合单元,因其具有结构导向性和配位稳定性强的独特优势,已成为构建配位超分子结构的关键组分。目前,已经有许多基于三联吡啶的复杂超分子结构被报道,例如金属环、金属笼、金属多面体等。此类配体的设计策略主要集中于在4'位引入不同导向基团,修饰位点的数量与排列决定了配体的几何特征及最终的超分子结构。然而,传统的4'位修饰策略在结构构建与功能多样化方面存在局限...
  • 10-21

    2025

    吴宗铨教授:精确合成基于外消旋体的单手螺旋聚合物及其作为可回收均相手性催化剂用于多种不对称催化反应
    手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构建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结构单元,都是具有手性的。生物大分子形成精密的螺旋结构是手性的重要表现形式,螺旋是生物大分子最重要的二级结构之一,是实现其生命功能的重要结构基础,如蛋白质的α-螺旋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等。当前手性催化领域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是如何同时实现均相催化剂的高活性、高对映选择性与多相催化剂易于回收的优点。传统手性螺旋聚合物通常需要手性单体构建,而利用...
  • 10-21

    2025

    乔振安教授、张凌副教授:低温固-固界面晶化策略合成砖块-砂浆结构多组分介孔金属氧化物促进芳香醇选择性光催化氧化
    介孔材料由于其优异的结构特征,是石油化工、精细化工中重要的催化材料。虽然经过了长足的发展,已开发介孔材料的骨架组分仍较单一,主要包括二氧化硅,金属氧化物和碳等。骨架组成的多元化,可提高组分和结构自由度,通过多组分协同提升材料的理化性质。然而保持多孔性的同时兼具组分可调控性和结晶性,一直是介孔材料领域的一个挑战。因此,设计更加简便、温和、可控的合成体系构建多组分介孔材料变得极为重要。针对上述难题...
  • 10-17

    2025

    李路教授:协同Fe–Ti双金属位点实现高效光催化甲烷无氧转化
    甲烷(CH4)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其成本低、热值高、全球储量巨大,是社会最丰富的碳源之一。其即是化学品、化肥和氢气的重要原料之一,也是一种显著的温室气体(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3倍)。因此甲烷资源化利用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环境意义。然而,甲烷分子高度稳定(C–H键能达439 kJ/mol),其直接转化面临两大挑战:(1)需克服高反应能垒,通常依赖极端的反应条件(例如,高温(> 600°C)、引入强氧化剂);(2)极...
  • 10-17

    2025

    李成龙教授:一步磷氧后修饰策略构筑高效、窄带、抗猝灭OLED的MR材料
    多共振型热活化延迟荧光(MR-TADF)材料兼具高效率与窄带发射特性,是实现广色域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关键发光层材料。目前,B/N骨架的MR-TADF材料主要采用从头合成策略,即通过逆合成分析巧妙设计硼化前体,后通过一锅硼化法(one-pot borylation)或一步硼化法(one-shot borylation),将其转化为目标化合物。迄今为止,该策略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制备了大量的高效率、窄带发射的OLED器件,然而,在构筑MR-TADF分子时仍面...
  • 10-17

    2025

    张云鹤教授:“构象无序抑制”策略实现高温下的优良介电储能性能
    2025年9月26日,吉林大学张云鹤教授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通过熵工程实现受限动态与静态无序:一条通向优异高温储能性能的新路径”的重要综述文章。该团队系统提出了以“熵”这一基本热力学量为核心的研究新范式,通过调控聚合物体系内部的动态与静态无序,为实现聚合物介电材料在高温下的高性能能量存储提供了颠覆性的设计思路。文章首次系统地将高温下导致电容器性能衰退的根源,归结于由链段热振动活化(动...
  • 10-17

    2025

    徐吉静教授:同源酰亚胺键构建聚合物-共价有机框架复合固态电解质与固态锂电池
    先进电池技术是推动设备智能化、能源清洁化、交通电动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关键支撑。目前,我国依托液态锂离子电池,已构建了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但现有的锂离子电池采用易燃的液态电解质,难以同时满足电动汽车、储能、电动航空、智能终端等行业对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长寿命和低成本锂电池的迫切需求。高比能、高安全性和长寿命的固态锂电池被全球认为是取代现有锂离子电池的颠覆性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