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化学学院
  • 10-17

    2025

    张云鹤教授:“构象无序抑制”策略实现高温下的优良介电储能性能
    2025年9月26日,吉林大学张云鹤教授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通过熵工程实现受限动态与静态无序:一条通向优异高温储能性能的新路径”的重要综述文章。该团队系统提出了以“熵”这一基本热力学量为核心的研究新范式,通过调控聚合物体系内部的动态与静态无序,为实现聚合物介电材料在高温下的高性能能量存储提供了颠覆性的设计思路。文章首次系统地将高温下导致电容器性能衰退的根源,归结于由链段热振动活化(动...
  • 10-17

    2025

    徐吉静教授:同源酰亚胺键构建聚合物-共价有机框架复合固态电解质与固态锂电池
    先进电池技术是推动设备智能化、能源清洁化、交通电动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关键支撑。目前,我国依托液态锂离子电池,已构建了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但现有的锂离子电池采用易燃的液态电解质,难以同时满足电动汽车、储能、电动航空、智能终端等行业对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长寿命和低成本锂电池的迫切需求。高比能、高安全性和长寿命的固态锂电池被全球认为是取代现有锂离子电池的颠覆性技...
  • 10-17

    2025

    于吉红教授、王博伦副教授:分子筛作为光催化活性骨架成功用于高性能光催化 C-H 活化反应
    分子筛因其明确的孔道结构、独特的骨架拓扑和可调变的酸性,被广泛用作高效多相催化剂、吸附剂和离子交换剂,在众多工业和环境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其固有的绝缘性质在光催化应用过程中构成了显著挑战,绝缘性骨架难以有效促进光生电荷的转移与分离,也难以驱动底物在催化剂表面的氧化和还原反应。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创新性地将分子筛作为光活性载体用于负载钙钛矿纳米晶,成功触发羟基自由基(•OH)介导的选择性C(sp³...
  • 10-17

    2025

    于吉红教授:离子交换结合置换反应策略制备PtCu@分子筛 丙烷脱氢催化剂
    近日,吉林大学于吉红教授团队撰写的题为“Zeolite-Encapsulated PtCu Alloy Catalysts Enabled by Metal Replacement for Propane”的研究论文发表在《CCS Chemistry》上。贵金属催化剂凭借其高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催化体系,但在高温反应条件下与循环再生过程中,金属烧结和团聚往往导致催化剂失活。因此,制备兼具高分散性与抗烧结能力的贵金属催化剂已成为催化领域的关键挑战。分子筛是一类具有规则微孔结构、可调变酸性位...
  • 10-17

    2025

    陈学思研究员、孙静教授:基于协同抗菌剂构建的多功能纳米囊泡靶向级联疗法用于精准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
    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被称为“超级细菌”的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大挑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抗生素耐药性每年导致全球数百万人死亡或患病。日益上升的耐药比率与新型抗生素研发进展缓慢相互交织,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危机的严重性。因此,开发针对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新型治疗策略已显得尤为迫切。面对这一难题,吉林大学...
  • 10-09

    2025

    杨英威教授:新型荧光大环化合物——高效产生活性氧,助力光动力抗菌
    荧光大环分子因其独特的发光性能和可调控的多功能性,一直是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它们不仅能用于荧光成像,还在药物递送和疾病诊疗等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开发可调控其在光照条件下产生活性氧(ROS)能力的新技术变得尤为重要,因为ROS正是光动力抗菌和治疗中的关键活性因子。近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杨英威教授课题组联合天津工业大学高辉教授课题组成功合成了一类新型三联苯拓展柱[6]芳烃,并通过引入苯...
  • 09-26

    2025

    于吉红教授、王博伦副教授:分子筛作为光催化活性骨架成功用于高性能光催化C-H活化反应
    分子筛因其明确的孔道结构、独特的骨架拓扑和可调变的酸性,被广泛用作高效多相催化剂、吸附剂和离子交换剂,在众多工业和环境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其固有的绝缘性质在光催化应用过程中成为重要挑战,绝缘性骨架难以有效促进光生电荷的转移与分离,也难以驱动底物在催化剂表面的氧化和还原反应。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创新性地将分子筛作为光活性载体用于负载钙钛矿纳米晶,成功触发羟基自由基(•OH)介导的选择性C(sp³)...
  • 09-24

    2025

    钱虎军教授:突破高分子材料“强度-韧性-加工性”三难困境
    高分子材料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石,在实际应用中长期面临“强度-韧性-加工性”三者难以兼顾的经典难题。在传统认知里,材料强度的提升往往伴随着韧性的降低,而力学性能的优化又常常以牺牲加工性为代价,这一矛盾极大限制了高分子材料的应用潜力。近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钱虎军教授团队在该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结合实验研究与分子动力学模拟,利用单链纳米粒子(SCNPs)在高分子基质中的单链拓扑构象效应,成功实现了高分子材料在强...
  • 09-24

    2025

    徐吉静教授、王晓雪副教授:分子锁定策略使挥发性醚类电解质成功应用于高能锂金属电池
    在电动交通、低空经济和大规模储能等领域对动力电池长航时与高能量密度的需求牵引下,锂金属电池被视为突破现有体系能量上限的新技术。然而,由于缺乏同时适配强还原性金属锂负极与高压正极的电解液,其安全性与寿命始终受限。现有电解液体系(高浓盐、含氟溶剂/添加剂、液化气及局部高浓体系等)虽可一定程度提升了电解液的耐压与界面稳定性,但普遍面临成本高、黏度高、低温适配性差等技术瓶颈,致使锂金属电池的工程化应用还...
  • 09-24

    2025

    梁志强教授、宋晓伟教授:不可逆硫环化构筑超稳定 D–A 型共价有机框架光强化金回收
    金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贵金属,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而应用于多个领域。电子废弃物中的金含量较大,且从中提取金所需能耗远低于传统提炼方法。共价有机框架(COFs)具有结构可设计性和孔道可调性等特点,展现出高的金效捕获潜力。COFs的孔道结构为Au(Ⅲ)提供了较高的亲和力,同时供–受体(D–A)型COFs有利于电子分离,使得COFs在光照的条件下进一步促进Au(III)吸附还原为Au(0)。针对酸性电子废弃物溶液中的金萃取,开发高稳...
  • 09-24

    2025

    李成龙教授:非连续稠合苯环策略构筑高效窄带纯绿光圆偏振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圆偏振有机发光二极管(CP-OLED)可通过合理设计的有机手性发射体直接产生左旋 / 右旋圆偏振光,无需依赖外置偏振组件,由此规避外置偏振元件引入的光损耗,进而减少眩光、提升显示对比度,在 3D 显示、高分辨率成像及自旋电子器件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然而,传统螺旋烯(helicene)分子因骨架内含有连续稠合苯环,导致分子内高频 C–C 键伸缩振动显著,引发电致发光光谱展宽问题,这一缺陷限制了其在高分辨率显示等对色...
  • 09-24

    2025

    孙俊奇教授:基于可逆交联策略制备具有超高水下粘合强度的可按需擦除两栖粘合剂
    从日常生活到尖端制造,粘合剂应用极为广泛,是支撑现代社会与先进制造的关键材料。然而,传统粘合剂存在两大痛点:一是多数只能在干燥表面发挥作用,难以在水下实现稳定粘附,这极大限制了其在水下修复、医用止血等场景的应用;二是粘合剂一旦粘合在基材上便难以彻底去除,不仅阻碍了其重复利用,还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开发既能在水下保持高强度粘附,又能实现按需完全擦除的两栖粘合剂,仍是一项亟待突破的挑战。为解...
  • 09-24

    2025

    邹晓新教授、陈辉副教授:载体诱导铱催化剂体相晶化重构实现高效稳定酸性析氧
    开发高效的酸性析氧反应(OER)电催化剂是水裂解和CO2电还原等能源转化技术发展的核心。铱基材料是目前公认的活性与稳定性最均衡的酸性OER催化剂。为降低成本和提升贵金属利用率,研究者开发了各类纳米结构及负载型铱催化剂。然而,这些铱催化剂在苛刻阳极条件下普遍发生动态重构,成为限制其性能的瓶颈。半个世纪以来学界普遍认为,金属铱催化剂在OER过程中其表面会不可逆地重构为无序、水合的非晶态IrOx相。这种无定形相IrOx...
  • 09-08

    2025

    安泽胜教授:超分子近红外光酶催化超高分子量聚合物的精准合成
    近红外光控自由基聚合的独特优势,主要源于近红外光所具有的深层组织穿透能力、低散射效应与卓越的生物相容性。然而,其实际应用一直受到聚合效率低和难以获得高分子量聚合物的限制。酶级联催化和光酶催化虽有所进展,但仍存在空间分离导致的效率低或依赖短波长光源等问题,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安泽胜教授团队构筑了一种新型的超分子近红外光酶(SNIRPE)催化体系,并将其应用于近红外光催化的可控自由基聚合。...
  • 09-08

    2025

    乔振安团队:多组分晶化介孔材料:合成策略与应用前沿综述
    近年来,多组分晶化介孔材料(MCMM)因其高比表面积、可调的孔道结构、丰富的活性位点以及多组分协同效应,在能源转换与存储、催化、传感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由于其合成体系复杂、结晶条件苛刻,MCMM的可控合成仍面临巨大挑战。针对上述问题,吉林大学乔振安教授团队系统总结了MCMM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其合成策略、形成机制、结构调控以及在能源与催化中的应用,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