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院庆 English 吉林大学 |
  •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学科大事记
    • 学院标识
    • 历任主要领导
    • 院长、书记信箱
  • 新闻通知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组织机构
    • 学术组织
    • 教研机构
    • 行政组织
  • 师资力量
    • 国家级人才
    • 唐敖庆学者
    • 准长聘系列
    • 在职教工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
    • 唐敖庆班
    • 强基计划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党建园地
    • 组织机构
    • 工作动态
    • 群团工作
  • 管理服务
    • 实验室管理
    • 人事人才工作
    • 资产管理
    • 外事工作
    • 学生管理
    • 科研管理
    • 博士后管理
    • 化学综合平台
  • 院友之家
    • 院友名录
    • 岁月留痕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力量 > 在职教工 > 按研究领域 > 物理化学 > 正文
按研究领域
  • 国家级人才
  • 唐敖庆学者
  • 准长聘系列
  • 在职教工
    按拼音排序
    按研究领域

白福全 教授,博士生导师

职称 办公地点
办公电话 电子邮箱
个人主页 办公地点:吉林大学科技楼504,506,515<br/>
办公电话:0431-88498962<br/>
电子邮箱:baifq@jlu.edu.cn<br/>
个人主页:https://teachers.jlu.edu.cn/FQBai<br/>
          https://www.x-mol.com/groups/bai_fuquan
教育背景 2000-2004 吉林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br/>
2004-2009 吉林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硕博连读,获理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1:光电转换分子材料设计及体系的光物理和能量转移过程<br/>
2:复杂氧化物体系建模和性能分析方法<br/>
3:表界面活性及碳、氮、氧循环非均相催化反应机理<br/>
4:非绝热动力学过程和过程有序动力学模拟<br/>
5:混合相分子动力学模拟
工作经历 2009-2011 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讲师<br/>
2011-2018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理论化学研究所,副教授<br/>
2012-2013 日本京都大学,福井谦一纪念研究中心,博士后<br/>
2016-2017 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br/>
2018-至今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理论化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奖励与荣誉 Journal of Materials Informatics和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期刊青年编委<br/>
2018年获唐敖庆青年人才奖;<br/>
2014年入选吉林大学励新教师培养计划;<br/>
2012年获FIFC fellow项目支持
代表性成果 1. “Regulating Second Coordination Shell of Ce Atom Site and Reshaping of Carrier Enable Single-Atom Nanozyme to Efficiently Express Oxidase-like Activity”. Nano Lett. 2024, 24(26), 8071–8079.<br/>
2. “Theory-Guided Experimental Design of Covalent Triazine Frameworks for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Small, (2024), article 202400541.<br/>
3. “Dynamic metastabl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cages embedded with Er2C2”. Inorganic Chemistry, (2023), 62(35), 14216–14227.<br/>
4. “In Situ Fabrication of Cuprous Selenide Electrode via Selenization of Copper Current Collector for High-Efficiency Potassium-Ion and Sodium-Ion Storage”, Advanced Science, (2022), 9 (5), article 2104630.<br/>
5. “Se-Containing MOF Coated Dual-Fe-Atom Nanozymes With Multi-Enzyme Cascade Activities Protect Against Cerebral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2), 32(16), 202204025.<br/>
6. “Energy Platform for Directed Charge Transfer in the Cascade Z-Scheme Heterojunction:CO2 Photoreduction without a Cocatalyst”,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1), 60(38), 20906-20914.<br/>
7. 催化活性分析软件著作权(2022SR0837459)等五项知识产权成果。

联系方式
  • 办公地点:吉林大学科技楼504,506,515
    办公电话:0431-88498962
    电子邮箱:baifq@jlu.edu.cn
    个人主页:https://teachers.jlu.edu.cn/FQBai
    https://www.x-mol.com/groups/bai_fuquan

教育背景
  • 2000-2004 吉林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4-2009 吉林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硕博连读,获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 2009-2011 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讲师
    2011-2018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理论化学研究所,副教授
    2012-2013 日本京都大学,福井谦一纪念研究中心,博士后
    2016-2017 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
    2018-至今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理论化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 1:光电转换分子材料设计及体系的光物理和能量转移过程
    2:复杂氧化物体系建模和性能分析方法
    3:表界面活性及碳、氮、氧循环非均相催化反应机理
    4:非绝热动力学过程和过程有序动力学模拟
    5:混合相分子动力学模拟

奖励与荣誉
  • Journal of Materials Informatics和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期刊青年编委
    2018年获唐敖庆青年人才奖;
    2014年入选吉林大学励新教师培养计划;
    2012年获FIFC fellow项目支持

代表性成果
  • 1. “Regulating Second Coordination Shell of Ce Atom Site and Reshaping of Carrier Enable Single-Atom Nanozyme to Efficiently Express Oxidase-like Activity”. Nano Lett. 2024, 24(26), 8071–8079.
    2. “Theory-Guided Experimental Design of Covalent Triazine Frameworks for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Small, (2024), article 202400541.
    3. “Dynamic metastabl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cages embedded with Er2C2”. Inorganic Chemistry, (2023), 62(35), 14216–14227.
    4. “In Situ Fabrication of Cuprous Selenide Electrode via Selenization of Copper Current Collector for High-Efficiency Potassium-Ion and Sodium-Ion Storage”, Advanced Science, (2022), 9 (5), article 2104630.
    5. “Se-Containing MOF Coated Dual-Fe-Atom Nanozymes With Multi-Enzyme Cascade Activities Protect Against Cerebral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2), 32(16), 202204025.
    6. “Energy Platform for Directed Charge Transfer in the Cascade Z-Scheme Heterojunction:CO2 Photoreduction without a Cocatalyst”,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1), 60(38), 20906-20914.
    7. 催化活性分析软件著作权(2022SR0837459)等五项知识产权成果。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邮编:130012

邮箱:chembg@jlu.edu.cn 电话:0431-85168420

版权所有: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 2021

关注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关注吉大化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