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蔡镏生老师服从国家院系调整的需要,毅然北上吉林大学创建化学系。他在吉林大学工作31年,使吉林大学化学系由小到大,由弱变强,跻身于全国前列。蔡老师是具有优秀思想品质的教育家,我和蔡老师一起工作了18年,在蔡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在耳濡目染中,有两点让我感触最深:

一、一生热爱祖国的教育事业

1929年,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1932年,获得光化学和化学反应动力学博士学位,立即回到燕京大学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他不愿受日本人统治,全家逃离北京到武汉亲戚家,为生计,蔡老师到厦门大学任职。

1947年,国民党政府腐败至极,对燕京大学的管理一派混乱,蔡老师和夫人第二次到美国,夫人在圣路易医院工作,1948年蔡老师到华盛顿大学做研究工作,蔡老师和夫人都有了优越的工作岗位。1949年,新中国成立,燕京大学电请蔡老师回国任教,二位毅然辞去工作,决定回国,蔡老师说,“回国去,培养中国自己的学生”。

1952年,响应国家院系调整的号召,毅然北上吉林大学创建化学系,发展祖国的教育事业。在吉林大学工作31年,使吉林大学化学系由小到大,由弱变强,跻身于全国前列。

二、具有超前的科学思想

图书馆资料室是蔡老师离不开的地方,文革期间,图书馆寥寥几人中一定有蔡老师。读书查文献是蔡老师一生的习惯,用功是蔡老师产生超前科学思想的根本原因。

1.1964年蔡老师提出研制闪光光解装置。当时还在物理系工作的李铁津老师带领64届毕业生汤国庆到化学系开始这项研制工作。这是一项用于研究光化学动力学的新技术。闪光光解装置当年研制成功,作为向国庆15周年献礼项目记入了吉林大学的科研史册。1967年,英国皇家研究院G.Porter教授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2.1973年,蔡老师提出光与激光化学研究。有蔡老师多年培养的玻璃工诸真家师傅参与研制激光器,很快研制成功CO2激光器、N2分子激光器、Ar+离子激光器、Xe+离子激光器,并开展了激光诱导化学反应的研究。蔡老师根据激光和分子结构特性,预想到,激光具有极好的单色性波长,分子的化学键具有确定的能量,二者对准,应该产生选择性极好的化学反应。然而,事与愿违,产物十分复杂。这时蔡老师分析到,是由于分子间和分子内能量转移所致。这期间,国际上有许多人开展激光化学研究,其中美国加州大学李远哲教授利用激光分子束做研究,我们的激光化学反应结果及分析和李远哲教授对结果的分析相同。由于李远哲创新的交叉分子束技术使人们可以在分子水平上控制化学反应方向和过程,198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3.纳米研究

1981年,肖良质老师看到日本产业厅把纳米粒子研究课题纳入攻关项目,她找到李铁津老师商量是否我们也开始这项研究,李老师说,蔡老师在七几年就告诉他收集超微粒子的文献了。于是,借日本这个消息,二人决定开始安排学生研究纳米科学。李老师写了第一份基金申请书,肖老师获批了第一个基金项目。1991年,邹炳锁完成了第一个纳米研究的博士论文。

接连好多位博士都在纳米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和有应用价值的成果。如:杨文胜博士获得了杰青基金;王刚博士利用纳米四氧化三铁的磁性,提取微量DNA,用于破案,创办了公司;柴向东和李林松博士创办了量子点公司,利用发光纳米硒化镉(CdSe)做标记物进行健康指标检测。

蔡老师的一生,始终坚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他超前的科学思想,也始终影响着我。

(2024年6月23日在蔡镏生教育思想研讨会暨蔡镏生教育基金成立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