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吉林大学新闻中心网站】7月27日至8月2日,由吉林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的2023年吉林大学“超分子化学与自组装”全国研究生暑期讲习班在吉林大学中心校区成功举办。讲习班教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王梅祥,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教授迟力峰,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田中群,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田禾,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所研究员吴骊珠,复旦大学教授徐昕,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陈晓东组成。来自全国6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3位青年教师和119名研究生申请成为学员并顺利结业。

(题头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社员胡志平题写)

讲习班课程设计逻辑清晰,深入浅出,既注重知识和方法传授,又着力培养学员的品判性思维和创新思路,在开阔学术视野的同时,激发学员的研究志趣。主讲教授张希以《超分子化学导论》《从两亲分子到超两亲分子》《超分子催化》《动态共价化学》《超分子光疗》《超分子聚合》《可循环再生超分子材料》七个专题,系统讲解了“超分子化学与自组装”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王梅祥教授、迟力峰教授、田中群教授、田禾教授、徐昕教授、吴骊珠研究员、陈晓东教授先后作《分子识别》《界面组装与反应》《催组装》《动态化学前沿》《自组装计算与模拟》《超分子光化学》《柔性器件中的超分子化学》前沿报告。七场精彩报告与系统讲座相辅相成,为学员们提供了一场学术盛宴。

课堂上,学员们认真听讲,积极提问;各位教席耐心讲解,通过问答拓展讲授内容。课余时间,学员们走进实验室,与吉大师生交流研讨,并参观了吉林大学校史馆、地质博物馆、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了解学校发展历史和教学科研传统,感受学校厚重的人文底蕴。学习期间,讲习班还举办了墙报展示和优秀墙报奖评选。

结业仪式上,来自清华大学的学员金喆凯说,经过一周的紧张学习,不仅对超分子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学会了跳出具体工作看科研的学术思维,更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懂得要做有意义的研究。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学员宋家豪表示,通过讲习班,我不仅学会尝试运用超分子的思维解决未来的问题,更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

张希以《创新想法从何而来?》为题作结业专题报告。他结合学习科研经历和自身思考,从“学而不思则罔”“科学因交流而进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跨越边界”“逆向思维”“合作简化难题”“思维碰撞”“相互欣赏、共同进步”8个方面,引导青年人才走好学术和人生之路。张希指出,科学研究是不断反思、不断超越的过程,既充满不确定性,又饱含创新创造的魅力。他引用莎士比亚的名言“期望落空,总在众望所归之处;希望常现,总在心灰意冷之时”寄语学员,鼓励大家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保持勤奋、坚持和耐心。

正在学校参加东北六校校长论坛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姚郁,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徐海阳,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弛、吉林大学副校长蔡立东与讲习班教席共同为荣获优秀墙报奖的8名学员颁奖,并为全体学员颁发结业证书。结业仪式由吉林大学副校长马琰铭主持。

讲习班是吉林大学接续传承的教育教学传统,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敖庆、吴式枢等学校先贤秉承“厚基础、重实践、严要求”教学传统,通过举办讲习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各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本次“超分子化学与自组装” 全国研究生暑期讲习班还是东北六校深化人才培养合作的一次有益尝试。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总结经验,积极拓展与国内各兄弟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模式,协同推进高质量人才培养,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