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气候四季分明,但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前提下,基础设施的有效建设时间很短。今年暑假,长春的雨水较多,雨势常常又大又急。本该在暑期完成的校园建设任务,很多受到了影响。好在同事们加班加点,基本保障了任务进度。教务处的同事今天汇报,经过几年的持续建设,学校三化教室的建设率达到了78%。这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也为老师们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基础条件。

三化教室的好处之一,是不用走进课堂就能线上旁听老师们的授课。在以往巡课时,我常常有几样烦恼。一是怕影响教学秩序,看到书记、校长走进教室,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师生们的课堂状态;二是很难了解到教学的常态,老师们或紧张或过度兴奋,学生们或好奇或默默收起了手机;三是可能存在形式主义,影响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真实反馈。“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不了解教学的真实状态,很难有的放矢地改进课堂教学,助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今天是新学期开课的第8天,全校开课570门次,授课教师519人,上课学生18934人。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几位老师和我一起在中控中心线上听课。我们一同旁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英语专业学术写作实践、国际刑法、国际人权法、基因工程、神经病学、科技英语与文献检索等多门课程。总体来说,全校教学秩序井然,学生们的到课率和课堂状态尚可。一些选修课还在退补选阶段,到课学生数和系统中略有出入,可能需要根据最终选课的人数及时调整规模匹配的教室,以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听课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或许存在普遍性。教学质量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不能笼统而言,需要和老师们共同交流,逐一研讨。

其一是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讲授整体较好,体现了授课教师具备一定的哲学功底。但表述中略有不严谨之处,可待改进。生命科学学院的课程安排了两位学生课前报告,可见学生为了准备报告查阅了很多资料,是很有益的课堂拓展;老师的点评突出科技伦理的引导,并提出了启发式的问题。但同学们报告时略显拘谨,考虑到已经是大四学生,老师可考虑鼓励学生大方表达,以适应未来各类报告、答辩、面试的需要。一些课堂进入主题较慢,铺陈过于发散,有效信息量不够,这也许是课程准备不够的一种表现。吉林大学的老教师们向来重视备课。很多老师在每次上课的前一天,都会谢绝一切活动,认真备课。各教研室都会定期组织集体备课,从不懈怠。这一优良传统要继续传承和弘扬。此外,对于没有得到学界普遍共识,或是尚在个人思索期的一些观点,要谨慎用于课堂教学,或明确告知学生此为一家之言。任何形式的授课,都是正式而严肃的过程。讲课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但内容要严谨缜密;言语可以风趣幽默,但绝不可信马由缰。

其二是教学方法。板书和课件是教师的基本功。好的板书应逻辑清晰,推导严谨;好的课件应图文并茂,一目了然。与基础教育相比,大学生有着更强的自学能力。大学的课堂教育更多的是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厘清课程脉络,明晰逻辑关系,突破知识难点,提高学习效率。板书和课件是诸多方法中最基础而有效的。我们的一些课件或内容过少,一堂课只有寥寥四五张,很难说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或图文过多,内容没有取舍,同在一页,很难看清;或背景和内容色彩对比不够,课堂展示效果不佳。而板书需要体现逻辑推导的过程,从而把握课堂节奏,这一点数学学院的老师们做得较好。重视课堂教学是吉林大学的优良传统。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是对每一位授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每每回忆起唐敖庆老师的板书推导,都让我深感敬佩。三化教室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尝试更为立体直观的新方法;另一方面要加强集体备课和教学培训,打牢课堂教学的基本功。

其三是教学设施。今天的巡课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室的显示器设置没有考虑到各时段的阳光影响,后排同学很难看清课件;一些大的平地教室没有设置讲台,主控台的电脑会遮挡老师们,不利于师生交流;一些老教学楼的麦克音效欠佳,等等。这些细节请管理部门及时解决,并在日常及时听取师生意见,不断改进完善。

总之,课堂教学是不可替代的教学环节,一节课要让学生学会什么,怎样讲授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这是课堂教学的艺术,是教学水平的体现。希望老师们继续发扬学校“厚基础、重实践、严要求”教学传统,珍惜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的机会,通过自己的讲授让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敢于提出问题,积极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