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无数次回答问题的经历,从回答家长的问题,到回应老师的提问,慢慢地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一套回答方式。然而,学术领域的回答有别于日常交流,具有独特的专业性和目的性,并非每个人都能拿握其中的原则与方法。自参加工作以米,我做过无以计数的学术报告,参加过各式各样的答辩,经常要回答来自评委或听众的提问,也时常需要反思自己的回答。回答问题似乎注定是一种遗憾的艺术,事后我总会想到更恰当的回答。我想分享一些自己关于回答问题的思考,希望读到此文的青年学者都能比我少一些遗憾,所愿皆所成。
为什么恰当地回答问题很重要?在参加学术会议时,我常常期待期待报告之后的问答环节,那是不同思想交流碰撞的时刻。有趣的报告会催生精彩的问题,精彩的问题常常能引发深刻的讨论,为听众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和启发。
每一次报告和问答都会影响我们的学术形象。有的人会精心准备每一次报告,根据不同的听众和不同的答辩目的调整报告的内容,从不“同唱一自歌,回答问题时既诚恳又机智。如我的德国老师Helmut Ringsdorf教授,这样的学者非常受人尊重。有的人报告讲的很好,但无法回答实验细节的相关问题,可能意味着他已经脱离了科研一线。有的人无法正确同答问题,于是绕来烧去,不直面问题,听众对其的评价可想而知。
对于一些重要的场合,例如在科研项目或学术奖励的答辩会上,回答问题的表现会变得更为关键,甚至直接影响最终的结果。此时,回答问题是进一步阐述自己学术贡献的绝佳机会,恰当的回答不仅能深化评委对答辩人研究价值的理解,也能彰显答辩人的专业能力与思维深度。
如何提前准备各种可能的问题呢?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提前准备与现场应变一样重要。依据答辩目的的不同,答辩人要明确评委的关注点,提前考虑评委可能提出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准备回答问题的思路。
对于学木奖励的答辩,评姿们会更加关心研究成果的价值。例如,自然科学奖强调科学价值,发明奖关注技术突破,科技进步奖则看重经济效益。如果评委问起这些问题,答辩人可以抓住机会,再次强调报告中的相关内容,并进一步补充说明,以突出各类成果的不同价值以及产生的影响,实际上,科学与科学的应用常常是科学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如果自然科学奖除了科学价值,还有技术价值,或者发明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都会增强胜出的机会。
一些科研项目的申请,如基金委的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往往都需要答辩。对于重点项目,评委通常关心:问题是否抓得准,是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独到思路,是否采用了与国内外同行不一样的独到思路,以及思路的可行性等等。对于由几个单位共同承担的重大项目,评委往往还会关心:跨单位间如何保证有效合作,是否能够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等等。答辦人应该在报告中详细汇报这些内容,并提前准备相关细节,那么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就可以从容不迫地进行阐述。
我曾多次参加新教师的求职答辩,答辩人往往对自己过去的学术成绩介给得体,但在未来的研究计划上容易出现问题。如果研究计划只是过去工作的延续,或者计划同时开展多个方向的研究,就可能引发评委的尖锐提问。这些问题是需要认真思考和准备的。青年教师在起步阶段,通常熟悉以往的研究方向,了解什么问题已经解决,什么问题尚待解决,因此一开始延续过去的研究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回答相关问题时,应尽力说服评委,你只是在开始阶段延续熟悉的领域,未来将通过探索,逐渐明确和凝练自己的独特研究方向,致力于抓住重要的问题,解决重要的问题。
答辩的评委中常常既有小同行,也有大同行,他们关注的重点可能不同。如,大同行往往关心研究的重要性,而小同行可能更关心研究思路的独到性。对于重要的答辩事宜,组织试讲是有帮助的。可以邀请不同的专家,请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和问题,答辩人据此来改进报告,并提前准备问题的答案。
现场回答问题是否有可以参考的原则呢?无论准备如何充分,现场问答都会充满变数。我自己总结了一些现场回答问题的基本原则,希望能帮助答辩人在变数中仍保持一定的从容。
(1)回答问题要简洁,又不要过于简洁。由于答辩的时间有限,评委想充分利用时间,从不同角度多问一点问题,有助于全面考察一个人或一个项目。因此,回答问题直截了当,言简意赅,是受欢迎的。然而,我也遇到过答辩人过于“惜字如金”的情况,只是简单回答“是”或者“不是”,容易被误解为:你问了个不该问的问题。有的评委可能担心答辩人听不懂问题,提问显得冗长,答辦人此刻一定要耐心,不要急于抢答,评委问的时间越长,给你思考的时间也越多。不管问题如何冗长,你的回答还是要直奔主题,千万不能因冗长的问题而给出冗长的答案,因为冗长的回答很容易出现新的问题或麻烦。
(2)诚恳、自治,实事求是。在常规的学术会议上,问题主要是学术方面的,回答也应该围绕着学术本身。当然,我也遇到过听众问出很尖锐问题的情况,鉴于在简短的时间内无法展开有效的交流和讨论,我会回答说:谢谢你的问题,这个问题谷易问,但很难答,一会茶歇时我们再继续交流和讨论。在项目答辩时,这样的问答技巧就不合适了。实际上,评委也不一定知道正确的答案,只要你诚恳地分享一些对问题的思考,提供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有逻辑,能自洽,也是可以说服评委的。实事求是地表达十分重要,对研究的价值既不夸大又不低估,更容易赢得评委的认可。
(3)尊重评委,避免对抗。答辩时,答辩人和评委并不是平等的关系。要谨记两条原则:原则一,评委总是对的;原则二,如果评委错了,参考原则一。评委可以是一个方面的专家,但不可能是所有方面的专家,他们问的问题未必总是对的。不管评委问得对与错,答辩人都没有必要挑战评委,更不能情绪化地表达。就事论事,有理有据地回答,也可能说服评委。
回顾自己的经历,尽管我每一次都精心准备了报告、认真回答了问题,但并不是每次都能够说服评委,有些无奈,也习惯了,这也许是评审无法避免的误差吧。令人欣慰的是,学术界的纠错机制一直存在,可能一时失灵,但不会失灵太久。只要坚持做有品位的研究,精心准备每一次报告,耐心仔细地回答问题,终能得到学术同行的认可和欣赏。这就是我要与青年学者分享的一点体会,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